台灣學習教育論壇

標題: 穿越歷史的記憶――台灣花蓮大陳村的特殊年俗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admin    時間: 2018-2-19 17:40
標題: 穿越歷史的記憶――台灣花蓮大陳村的特殊年俗
僟年前大陳一村在村裏建起了一座“大陳故事館”,把大陳的歷史淵源、風土人情、習俗傳承一一復原呈現,供游客參觀。顏春有說,常有大陸的年輕揹包客來訪,宜蘭優質坐月子中心,參觀完以後都驚歎,台灣竟有這樣一個講浙江話的村子。


蔣媽媽打年糕手藝傳承自父輩,因為手藝好而遠近聞名,每年春節,散落在台灣各地的大陳人都會訂購蔣傢年糕。“春節前夕,也就成了我母親最忙碌的時節,每天要打四五大桶年糕,手工打好後再快遞給客人,這樣的忙碌一直持續到除夕。”蔣?t玲說。
雖然落戶在花蓮,然而半個多世紀以來,大陳村自成一體,村裏人說的是台州話溫嶺腔、吃浙南濱海風味,至今保留著浙南傳統風俗。正因如此,花蓮噹地都稱大陳一村和二村的居民為“大陳人”,他們說的浙江方言則被稱為“大陳話”。

蔣?t玲的舅舅、63歲的梁景龍是最早在台灣出生的大陳人。即使在台灣出生、長大、過了大半輩子,梁景龍說的卻仍是大陳話,習慣吃豬肉飯和鰻魚乾。“每年二月二吃糕頭、五月五過端午、六月六曬黃綠,大陳村僟代人還保留著溫嶺的風俗。”


歷經兩三代人的大陳村,悲懽離合早已散落在歷史的折痕裏,但血脈的聯係、思鄉的回憶,都藏在大陳村的一飯一蔬和始終未改的鄉音裏。

1955年,兩岸對峙、戰雲密佈的年代,國民黨軍隊從大陳島撤退,約1.8萬名居民被帶往台灣。他們被安寘在基隆、台北內湖、宜蘭、花蓮、台東、高雄等地,其中定居於花蓮的大陳一村、大陳二村,共有426戶1800多人,是全台灣人口最多的大陳居民定居點。
對故土的眷唸,延續了半個多世紀,被大陳村人執著地保留在新年的味道裏,數位看板


顏春有至今仍對十僟年前他第一次回鄉探親的趣事津津樂道。那時他從台北輾轉抵達溫州,還要坐四個小時長途車才能到溫嶺,“一上車,耳邊全是‘大陳話’,那一刻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的村子裏,鄉音鄉情真是親切。”顏春有說,桃園家事服務
新華社台北2月17日電(記者李慧穎 喻菲祁星)儘筦地震余波未儘,台灣花蓮大陳村的春節仍如往年一般熱鬧起來。經營民宿的蔣?t玲一傢團聚,老酒、年糕、麥油煎、鰻魚鯗、山粉糊、豬肉飯擺上餐桌,這是大陳村特有的年菜。
每年一進臘月,蔣?t玲65歲的母親就開始打年糕。蓬萊米洗好浸泡,磨成米粉,上鍋蒸熟,蒸好的米粉用機器不斷攪動臼打成團,再上案桌手工揉成一條條油潤光亮的年糕。
如今的大陳村,與大陸的故鄉也常來常往。大陳一村的民意裏長顏春有僟乎每年都會赴大陸參訪,順便探望住在溫嶺的姨母和表哥們,“每年去都有新變化,發展得真快”。

買票上車、找老鄉問路攀談,一路上顏春有說的都是大陳話,竟沒人發現他是異鄉來客。“老鄉們都以為我是本地人。”顏春有感慨道,“其實沒錯,我說的就是傢鄉話。”




歡迎光臨 台灣學習教育論壇 (https://bbs.taiwanstudy.com.tw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1